大印指歸虎嘯1


在當代來講,我們中國人在學術界上面是沒有地位的。因為世界上所有的名著都是外國人寫的,中國人都是抄來抄去,或者是一再印古代的書。而這兩本書﹙指佛陀教育基金會所印贈的《佛法修證心要》與《恒河大手印》﹚印出來是為我們中國的佛教爭一口氣。


我們看到這兩本書的序言,都是徐恒志老居士寫的。在二、三十年前,可能你們也曾看過他有一本通俗的佛學著作,《學佛是怎麼一回事》就是他寫的。徐老居士在介紹〈恒河大手印〉時是這樣說的:「和盤托出,反覆叮嚀,生動活潑,觸類旁通。」我今天再加一句:「深入淺出。」什麼叫“和盤托出”呢?就是將身上的五臟六腑全部剝開來給你看,這不是用佛法來賣關子、打啞謎、兜圈子,或者只是叫你自己去參。


《金剛經》什麼地方是“和盤托出”呢?


「爾時,世尊食時,著衣持缽,入舍衛大城乞食,於其城中次第乞已。還至本處,飯食訖,收衣缽,洗足已,敷座而坐。」就這樣《金剛經》已經講完了,下面不過是回答須菩提的兩個問題:「如何應住?」、「如何降伏其心?」在這裡無盡風光徹底透露。當時在位的証果的,開了天眼的大德個個都看得出,但是他們不作傻瓜,他們不開口,這須菩提甘願當傻瓜,好出風頭,才這樣站出去說:「稀有世尊,如來善護念諸菩薩,善咐囑諸菩薩。」這就是反覆的因;“生動活潑”呢?就是講讀這本書會很有興趣,讓你看了又看,看了又想看。至於“觸類旁通” 呢?你學佛有好多的問題喔!悶在心裡,有的想去問人呢!去問那一個?不要講我們啦!連南﹙懷瑾﹚老師都講:「我學到一個程度時,問人都沒得問了。」多苦惱!但一個問題解決了,其他問題就都解決了,這個叫“觸類旁通”。


既然這部著作它已達到這麼高超的藝術水平,為什麼還要我來講呢?大家自己看就可以了嘛!我和白師姊講因為有以下四點,所以我就來和大家講一講。第一點:交代不清楚的要交代清楚。第二點:不夠詳細的地方要補充。第三點:這可難了,照我們說用客氣的話,不要得罪人的話來講,就是有忽略的地方,如果以“直心是道場”來講,是有錯誤的地方要修正,你們當然沒有這個能力看出來,但是有的人還是會看出來。第四點:更加重要,你們更加沒有這個能力了,口訣中“修行的次第顛倒”,前面拿到後面,後面的拿到前面,如果你搞不清楚修行的次第,你將來是沒有辦法指導人修行的。


在這裡我們並不是要改動它本來的面目,但是我們每一個人要知道它的次第,為什麼是這樣呢?這是西藏人一貫的作風。印度人如果你不是他的弟子,你講錯了他都不會出聲,而且他還故意把它弄錯,叫你去請問上師。這和中國人的“丹經”一樣,修行的“丹經”,它的次序是顛倒的,要問老師才會明白。還有一種原因呢!就是當初是寫在貝葉的上面,如果貝葉經一散開,那就會有次序顛倒的情形。還有,古時候的經典大部分是靠背誦傳下來的,有時背忘了,就把前頭的背到後頭,後頭的背成前頭的。就是有上面四個原因,所以,我們就來把它講一講。


講一篇文,你們要知道這不是一篇文,也不是佛教的。好像《心經》它是科學的、嚴密的理論系統,但它的裡面不像有嚴密的理論系統,裡面東一句西一句,從這裡又講到那,從那裡也講到這,好像重複得不得了,其中每一句都有它的意思。只是修行的口訣,在以前口訣都要上師親口所傳的,而且如果你識得貨,你知道它比佛經還要珍貴啊!佛經是講理論,修行的口訣不在佛經裡面,你要找師父才會學到。所以,西藏人是把它寫在手掌大的紙上,把它摺好,用一個銀製的“嘎烏盒”把它裝起來,掛在胸前,照我們華人的說法,就是錦囊。


講任何一部經或一部書時,第一個先要“解題”,你學天台,就要學講經法師的“五重玄義”,也就是“解題”,︽恒河大手印︾是它的題。這恒河是指印度人視為神聖的一條河流流布的地區,〈大手印〉是一個法名,這一個修行口訣是用地、法為名。在印度很多人都把恒河叫作“聖河”,它是印度人的命脈,有人把沙拿回來當紀念,或作為繪製壇城的材料。


〈大手印〉是講的是什麼意思呢?它是指一個象徵,並不是要用你的手印來修。〈大手印〉有三種,〈恒河大手印〉是不需要灌頂的,它沒有本尊的,也沒有手印的,更沒有心咒的。密宗的〈俱生大手印〉是般若的修法,〈空樂大手印〉才是須要灌頂的。


那這個“大”是什麼意思呢?不是大小對待的形容詞,它是獨一無二的“大”,是大而無外,小而無內的,就是“大佛頂”那個“大”的意思,那麼就是“佛”啦!“手”是什麼意思呢?元音老人解釋得很好,「得心應手」“手”就是心。“印” 呢?我們唱歌“天上一顆星,照亮我的心”我的心想著一個人,那就是“心心相印”,也就是符合的意思,〈大手印〉是“西藏禪”,是在恒河旁邊所傳的。


我們中國人講即“佛心印”,“佛心印”是中國的禪宗,第一次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在印度靈鷲山所傳的,如此經過二十幾代,後來第二次是達摩祖師在漢地嵩山所傳。但是,第三次到中國禪宗六祖時又回到水邊,在曹溪的水邊傳的。所以有人講「識得曹溪路,生死一起休;飲了曹溪水,從此不饑渴。」再講一遍,我看聖經,耶穌傳道也都是在海邊。


〈恒河大手印〉!我常常在想,如果能有一個偉大的藝術家,用他高超藝術的筆法,畫出一幅“恒河傳心圖”,那會名垂千古。我們現在觀想,在朝日初昇時,霞光千道,把恒河的水,照得金光燦爛,在恒河邊,靜悄悄的,沒有別的人,一個師父一個徒弟,師父把他的心法傳揚出來。各位!我講這個是什麼意思呢?我是釣魚的,釣你上鉤。


如果你們當中有任何的英靈納子,拿一張白紙,向上一舉:「師父!您是不是要在這張白紙上畫上一幅“恒河傳心圖”呢?」我說:「好!是啊!」好!我就請大畫家張大千動筆,印度詩人泰戈爾題詩,題四句〈大手印〉的偈:“須彌不動是見量,大海平靜是修量,不離明體是行量,住在明體是果量。”那這幅畫可能要價值連城了,成為世界圖書館珍藏、搶購的對象了。


可是……「好!師父我這就撕給你看!」唰、唰、唰,當場的把那幅畫撕破,往地下一丟,頭也不回的,就回到關房去了。這個師父在上頭看,不禁要道出一句:「好一個伶俐的納子啊!」這是什麼意思呢?各位!這就是“禪宗”,這又叫什麼呢?這就是“破相”你們當中也有聰明的人,會問、會知道這個公案沒有了,為什麼還沒了呢?他雖是“破相”,但是還不能“顯性”,所以師父還不能放過他。


用《金剛經》來講,他雖然破“四相”,卻還沒有開“五眼”。我講《金剛經》時有十大綱要,那不是學來的,也不是聽法師講的,也不是書上看的,是我自己體會的,順便講一講是:“第一義”、“顯二空”、“掃三心”、“破四相”、“開五眼”、“行六度”、“獻七寶”、“八金剛”、“度九有”、“十法界”,這是我自己體會的。


那師父要怎麼把他境界提高呢?到了明天上堂時候,師父就講:「啊!很可惜呀!這麼一幅價值連城的名畫,昨天給撕掉了。」這徒弟講:「哦!師父你想要嗎?我現在就畫一幅給你好了!」就用手指在空中的畫一畫,兩手向上說:「您看!呈上師父請看!」這個時候,師父很歡喜,雖然知道他已經從“入手”到了“轉手”但是他已經能到這樣的境界,已經是不容易了,師父也在上面點頭認可。你們或者會講:「師父!這一個禪師要怎麼講,我們才能認可他到了手呢?」這是很少人提出這個問題的,不過我要「和盤托出」,所以我今天要講出來,如果這禪僧說:「我昨天有作過這件事嗎?我根本就忘記了。」這就是到“了手”了。


我們進入正文,它是有兩句總綱,再下一段是分析,再下去是詳述,詳細的解釋。應知“傳承諸上師,與我心無別”你應該知道,你要是學過的人,應該知道兩件事:第一個是應知傳承諸上師,與我心無別,從此看出這裡是有漏掉了前一句。我們都知道“藏傳佛教”的流傳影響下,依西藏人的規矩,任何這樣的經文,前面一定要有禮讚文的,不能只講這一句。所以,我們要補充“禮敬上師、三寶無分前”這一句,開頭要這一句。這要知道什麼呢?要知道傳承上師。所以我說它沒有交待清楚,傳法諸上師,是那個佛傳出來的呢?他的祖師是誰呢?那一個傳給你元音老人的呢?那個人從藏文把它翻成中文傳出來的呢?我們要把它講清楚。


我們華人很熟悉禪宗的傳宗是釋迦牟尼佛傳給印度的歷代祖師,後來傳到達摩祖師,達摩祖師來到中土再傳下來。西藏有兩大禪宗法門是〈大手印〉和〈大圓滿〉,〈大手印〉的傳承是在太初時有一尊佛,祂的名字叫金剛手佛,也叫金剛大持佛,我們“漢傳佛教”稱祂為大勢至菩薩,他的手印是這樣的﹙金剛合掌:右手五指壓左手五指之各指第一關節,成交叉合掌狀﹚,祂的心咒是:“嗡 班扎 巴尼 呸”。祂把〈大手印〉傳給人間的祖師是諦洛巴大師,諦洛巴再傳給那諾巴﹙納若巴﹚,就是在恒河邊傳授的。後來再傳給西藏的開山祖師馬爾巴大師,馬爾巴大師是在將波哈哩地,經那諾巴祖師親自抉擇之下,譯此口訣為藏文,後來再傳給密勒日巴,密勒日巴傳給剛波巴﹙甘波巴﹚,剛波巴傳給第一世大寶法王杜松淺巴,這就是它的傳承。


“應知傳承諸上師,與我心無別”,為什麼傳承諸上師與我的心沒有兩樣呢?因為他們的佛心與我們的佛心是一樣的,它不會多一點,也不會少一點。所以這一句是講“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,理同此真”也可以反過來講,就是“人同此真,真同此理,理同此心”這一句話是叫我們不要“心外求佛”。


華人有一首偈語,前半偈就是這個意思:“佛在靈山莫遠求,莫遠求,靈山只在汝心頭,汝心頭。”這是一心,一心開三門||一切行持皆攝於心這是第二句,法開三門,但見之於心,這見、行、修都歸於心,與心都有關係的。那就是一開為三,三歸為一,這是什麼意思?是叫你不要“心外求法”,也就是偈的後面兩句:“人人有個靈山塔,靈山塔,好在靈山塔下修,塔下修。”


所以“心外求法、心外求佛”,那是對應初機的說法,連淨土宗的阿彌陀佛,給初機講淨土在西方,最後講淨土就在你心中。所以,這種只有偉大的華人能呵佛罵祖,這就是講我們求佛不被佛縛,求法不被法綑,其他的民族那個敢?你敢罵佛啊!不怕下地獄?!


見、行、修是〈大手印〉的三要,也是任何宗派的三要,也是任何經典的三要,也是任何法門的三要,不過名詞換一換而已。淨土宗叫信、願、行;天台宗叫空、假、中;《楞嚴經》叫空如來藏、不空如來藏、空不空如來藏;《金剛經》叫正、反、合。但是禪宗因為他不立文字的,其實他也是和見、行、修一樣的。不過,他不喜歡用文字來表達,所以他說初關、二關、三關。


講到這裡,什麼是《金剛經》的三要呢?什麼是《金剛經》的“見”?“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” 這就是《金剛經》的見。什麼是《金剛經》的“定”?“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”?定就是觀,就是止,這就是《金剛經》的定。什麼是《金剛經》的“行”?“菩薩於法行於布施,所謂不著相布施,不著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布施”,這就是《金剛經》的行。你們可以把全部《金剛經》劃出三個部分,把這個句子填進去,這個工作不必師父作,自己可以作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陳常定 的頭像
    陳常定

    法善可陳

    陳常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