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性逍遙 隨緣放曠 但盡凡心 別無勝解~天皇道悟禪師

陳常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那是一條命,不能隨心所欲,當玩笑,隨意帶來,又隨意奪走的一條命! /陳凱茜



陳常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忍辱多力


陳常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念佛的兩大障礙/淨界法師


陳常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繁忙的工作之餘 我喜歡逛逛舊書攤 近日收藏到《茶典》如獲至寶


陳常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歷史名茶──黃金桂


陳常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現在只講三種道理來解釋「持戒修福」配到這個甚深的「般若」之理能生真實信心的問題。

第一種道理,「持戒」能止惡生定,「修福」能生善攝慧,所以他對這個「般若」深奧之理才能生起真實之信心。「般若」是慧學,怎樣才能開智慧呢?「由戒生定,因定發慧」,這是「楞嚴經」上講的,第一得修定,若沒有定又怎能啟發出智慧呢?而要得到定則得「持戒」。如來說的佛法不出戒、定、慧三無漏學。「般若」屬於慧學,要得慧學必須得定,要得定則要持戒。戒的功能是防非止惡,止惡才能生定,生起定來就可以發慧了,這是第一句的解釋。第二句解釋「修福」,「修福」能生善攝慧。「修福」要怎樣去修呢?「金剛經」上第四分說「無住行施」能得到無量的福報,這不是「修福」嗎?由此可知「修福」便得行布施,行布施包括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這樣就能生起一切善法,才能攝取智慧。有一點我要大家特別注意,就是「福能攝慧,慧不能攝福」,這個道理是我道源早年在中國大陸親近慈舟大師時,得到他老人家慈悲的開示才覺悟過來,才明白的道理,以下是我與慈舟大師親近時的一段小故事,講出來與大家分享「福能攝慧,慧不能攝福」的故事,那時我為了要開智慧,常常和慈老抬槓子,把他氣得滿臉發紅,但是他老慈悲心重,並不因此棄捨我,很耐心地和我辯論下去。他舉出一個最好的例子,在當時大陸上,大叢林很多,那些方丈大和尚我們都瞧不起他,不明白他是怎樣當起大和尚來的,他不會講經也不會說法,但是他當起大叢林的方丈大和尚,有一二百人跟著他吃飯呢!他有福氣也就是我們佛教所說的福報,你要是不相信,把那大叢林交給你去辦,這樣一來你會弄到大家沒有飯吃,何以故?因為一二百人吃飯可不是簡單的事啊!所以說你雖然會講經說法,你有智慧。但是你沒有福報。你看到的大和尚他不會講經說法,但是他有福報,他能領眾一二百人跟他吃飯沒有問題,這是一種道理。但是「福能攝慧」你還得注意,何以故?因他能請你這位有智慧的法師去講經,他能把你攝住,在當時大陸上的叢林,每逢夏季都要請法師講經,都開大座講三個月的經,他請你法師去講經是要花錢的啊!但是這個沒有問題,他有福報。他可以把你這個有智慧的法師攝住到他那個有福報裏面去,可是他若把大叢林交給你,你沒有福報,弄得大家都沒有飯吃,你這個「慧不能攝福」,以上都是慈舟大師開示的。後來我覺悟過來,我那個「攝慧」的「攝」字,不容易用上,這要注意:「你不行布施,你不去修福,生不起善法來,你又怎能攝取智慧呢!」。因此你不去「持戒修福」,盡去研究經典,讓你會講會說了,都不是真賁的信心,講出來的都是講些文字障,都是叫做狂慧。所以你一定要「持戒修福」才能生出高深的般若智慧,對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才能生出真實的信心。

陳常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「忍辱」跟「精進」,它們兩個也不是什麼功德,但是 它們兩個對功德有保護跟增上的作用。所以印光大師說,菩薩道要成功有兩大要素:第一個就是忍人所不能忍,你對已經成就的功德要能夠忍辱;第二個行人所不能 行,你不能得少為足,要不斷地進步,對於沒有成就的功德要趕快去追求。當然這個地方的「精進」,是對未成就的功德的追求。


陳常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唐朝法雲,是雁門趙氏之子。他天性淳樸、老實善良,對於他人加給他的譏毀或者讚譽都看得很淡。
   
可是到了上學的年齡,他卻頭腦呆呆的,好像很遲鈍的樣子,記性也不太好。在他十二歲那年,他的父母索性就把他送到五臺山華嚴寺禮拜淨覺禪師為師了。

陳常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我為何斷絕孩子的退路


陳常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