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我現在只講三種道理來解釋「持戒修福」配到這個甚深的「般若」之理能生真實信心的問題。

第一種道理,「持戒」能止惡生定,「修福」能生善攝慧,所以他對這個「般若」深奧之理才能生起真實之信心。「般若」是慧學,怎樣才能開智慧呢?「由戒生定,因定發慧」,這是「楞嚴經」上講的,第一得修定,若沒有定又怎能啟發出智慧呢?而要得到定則得「持戒」。如來說的佛法不出戒、定、慧三無漏學。「般若」屬於慧學,要得慧學必須得定,要得定則要持戒。戒的功能是防非止惡,止惡才能生定,生起定來就可以發慧了,這是第一句的解釋。第二句解釋「修福」,「修福」能生善攝慧。「修福」要怎樣去修呢?「金剛經」上第四分說「無住行施」能得到無量的福報,這不是「修福」嗎?由此可知「修福」便得行布施,行布施包括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,這樣就能生起一切善法,才能攝取智慧。有一點我要大家特別注意,就是「福能攝慧,慧不能攝福」,這個道理是我道源早年在中國大陸親近慈舟大師時,得到他老人家慈悲的開示才覺悟過來,才明白的道理,以下是我與慈舟大師親近時的一段小故事,講出來與大家分享「福能攝慧,慧不能攝福」的故事,那時我為了要開智慧,常常和慈老抬槓子,把他氣得滿臉發紅,但是他老慈悲心重,並不因此棄捨我,很耐心地和我辯論下去。他舉出一個最好的例子,在當時大陸上,大叢林很多,那些方丈大和尚我們都瞧不起他,不明白他是怎樣當起大和尚來的,他不會講經也不會說法,但是他當起大叢林的方丈大和尚,有一二百人跟著他吃飯呢!他有福氣也就是我們佛教所說的福報,你要是不相信,把那大叢林交給你去辦,這樣一來你會弄到大家沒有飯吃,何以故?因為一二百人吃飯可不是簡單的事啊!所以說你雖然會講經說法,你有智慧。但是你沒有福報。你看到的大和尚他不會講經說法,但是他有福報,他能領眾一二百人跟他吃飯沒有問題,這是一種道理。但是「福能攝慧」你還得注意,何以故?因他能請你這位有智慧的法師去講經,他能把你攝住,在當時大陸上的叢林,每逢夏季都要請法師講經,都開大座講三個月的經,他請你法師去講經是要花錢的啊!但是這個沒有問題,他有福報。他可以把你這個有智慧的法師攝住到他那個有福報裏面去,可是他若把大叢林交給你,你沒有福報,弄得大家都沒有飯吃,你這個「慧不能攝福」,以上都是慈舟大師開示的。後來我覺悟過來,我那個「攝慧」的「攝」字,不容易用上,這要注意:「你不行布施,你不去修福,生不起善法來,你又怎能攝取智慧呢!」。因此你不去「持戒修福」,盡去研究經典,讓你會講會說了,都不是真賁的信心,講出來的都是講些文字障,都是叫做狂慧。所以你一定要「持戒修福」才能生出高深的般若智慧,對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才能生出真實的信心。


現在講第二種道理,這「持戒修福」是大乘的基礎,「般若」法門才是大乘的究竟,這個大乘法的究竟就是開般若智慧,般若智慧不生出來便不能成佛。但是要依那個法門才能把般若智慧啟發出來呢?這就得有個般若智慧的基礎,而「持戒修福」便是大乘佛法的基礎,這一層道理也是依著第一種道理來的。第二種是「持戒修福」的人有的著相,他以「持戒修福」為究竟,這就錯了。前面已講過度眾生要「離相度生」,行布施要「無住行施」,為什麼呢?因為你一著相,就變成有漏的福報,一旦落為有漏的福報,那你第二生享福,福盡之後,第三生決定是不如意的。所以說「持戒修福」不是究竟之法,你還得再進一步去面對高深的般若智慧生起真實的信心。所以佛以此說引進那些「持戒修福」的人,叫他們得到究竟般若的法門。


第三種道理,為什麼要對這個高深般若生信心,要「持戒修福」呢?研究般若的人,往往易於偏執空理,他一切不執,但執著那空空洞洞的空理,他就是不肯「持戒修福」,這有兩種人,一種是不出家而在社會上有學問的文人,如大學教授,社會賢達,他會講「般若經」,口頭能談般若妙理,筆下能寫般若的論文,但不能實際修行般若。原因何在?因為他喝酒吃肉,不肯「持戒修福」,他又怎能得到真寶的禪呢?他時常喜歡談禪,但是這個禪的名稱叫做「口頭禪」,他沒有對「般若」下過真實的功夫,而般若真實功夫的基礎就是「持戒修福」,他不去做,他又怎能得到實際的般若呢?另有一些出家人或在家人中有真正修行的,他要研究般若,但沒有「持戒修福」而偏執空理,變成一個「惡取空」。永嘉禪師證道歌上說:「豁達空,撥因果,茫茫蕩蕩招殃禍」。這「惡取空」就是永嘉禪師說的「豁達空」,「豁達」就是一切不在乎,一空一切皆空,這就是他了解「般若經」的空,你說「持戒修福」,他批評說你「著相」,他的不著相是吃酒吃肉,吃酒吃肉殺生害命他不怕,這是他的「不著相」,這叫「惡取空」,他不曉得,任何高深的般若還是離不開因果。佛說三藏十二部經,歸納起來是「因果」二字,因果是難逃的,惡有惡報,你殺生害命,你吃眾生肉,你邪淫男女,你犯淫戒,你說你「不著相」,你的「不著相」是你的事造惡因,就有惡果,閻羅王那一關你是逃不過去的,你會講般若「不著相」,閻王爺可不聽你那一套,該叫你下地獄你就得去受苦。所以「惡取空」把因果撥掉了,就「茫茫蕩蕩招殃禍」。這種人在宗門下,叫「莽撞漢」也就是瞎撞瞎碰,把自己莽撞到地獄裏去了。所以佛說:「如來滅後,後五百歲(也就是末法時代),有持戒修福者,於此章句,能生信心,以此為實」,這就是說你要想對高深般若生起真實的信心,一定要以「持戒修福」為先,這是先決條件。換句話說不「持戒修福」的人,對高深般若之理,絕對不能生起真實的信心,這是佛在警誡我們和關懷我們學般若要嚴持戒律。因此我們研究「金剛經」把「持戒修福」這三種道理弄清楚,這樣決定不會偏執空理,不會落到「惡取空」、「豁達空」裏頭去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陳常定 的頭像
    陳常定

    法善可陳

    陳常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