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台大師 說;荊溪尊者



大師以無礙辯力、無緣慈力,隨機益物,使不空過;故於誦習,別施方便綱格。雖即不逾大旨,而於別行,網目還殊;故更寄之,以具諸行。


余忝承宗匠,頗攬異同。以理冠之事無不可,但根緣不等,修習者希;故略指方隅,以擬行事。


然一家行旨,必藉十乘。此中義求,於理以足;的辨相狀,或未分明。故今先於,當文節目,指示諦境,義立十乘;次攬廣文,以點宗要。


先分節文者,文中自三:


初、示身口儀則,即序分也,義兼自他。


次、「第二」下,正示觀,當自行。


三、「第三」下,即流通也,義當化他。



於正觀中,分之為二:先法,次義。法謂觀法,義具眾行。


初、文境也。二、「次須」下,即觀智也。此中亦二:


先、釋次結。


釋中為三:初文、假觀,二、「次觀」下空觀,三、「雖無」下中觀。


次、「能作」下,總結。次「雖無」下,明具諸行。


於中又二:初、正明具法。次、從「三世」下,稱歎抑揚。



初具法中四:


初、具六度。


次、「自行」下,判權實。


三、「若能」下,具三因。


四、「若觀」下,具三德。於三德中,有修有性。




甲一、序分(示「身口儀則」)



夫欲念經滅罪,


第一、先須盥漱、整威儀,別座跏趺而坐。



甲二、正宗分二(示觀,義當「自行」)


乙一、觀法二


丙一、觀境



第二、入觀。所坐之座,高廣嚴好;


次觀座下,皆有天龍八部,四眾圍繞聽法。



丙二、觀智


丁一、釋


戊一、假觀



次須運心作觀:觀我能為法師,傳佛正教,為四眾說。


想所出聲,非但此一席眾,乃至十方皆得聽受,名為假觀。



戊二、空觀



次觀能說之人,所念之經。


何者是經:為經卷是?為紙墨是?為標軸是?


誦音為口出?為齦腭和合而出?


為有我身?為無我身?誰是念者?


誰是誦者:為心是誦?為口是誦?為和合出?


觀此四眾,為是實有?為從想生?


四眾非有,無我能誦,是名空觀。



戊三、中觀



雖無所誦之經,而有經卷、紙墨文字;


雖無能誦之人,而有我身,為四眾宣念。


雖非內外,不離內外;


雖非經卷,不離經卷;


雖非身口,不出身口。


從始至終,必無差謬,名不可思議。



丁二、總結



能作此解,能作此觀,


名為三觀於一心中得。不前不後,三觀宛然。



乙二、明具諸行


丙一、正明具法


丁一、具六度



雖無施者,而有法施;


雖無受者,四眾炳然;


雖無法座,登座宣說。


非一二三,而一二三,名為法施檀波羅蜜。


專心執持,無諸遮礙,名為持戒。


忍耐惡覺,名聞財利,皆不能惱,名之為忍。


一心不息,從始至終,無有慚愧,名為精進。


專念此經,無有愛味,名之為禪。


分別無謬,序正流通,無不諦了,句文分明,名為般若。


是名六波羅蜜具足。



丁二、判權實



自行此法,名之為「實」;傳授外人,名之為「權」。



丁三、具三因



若能一生,以此成辨功德,於無始心,名為「正因」。


若有觀心,名為「了因」。


高座為四眾說授,名為「緣因」,三因具足。



丁四、具三德



若觀未明,但是「性德」。


研之不已,觀心相應,名托聖胎。以胎業成就,名為「修德」。


中間四十一位,亦修亦性。至於極果,名為「種智」。


伊字三點,不縱不橫,名大涅盤、名到彼岸、


名第一義空、平等大慧。是名誦經正觀。



丙二、稱嘆抑揚



三世諸佛,無不從此而生;信者可施,無信莫說。



甲三、流通分(義當「化他」)



第三、流通者。


若自調度,不名為慈;見苦不救,不名為悲。


既修正觀現前,復應莊嚴法界。


所念經竟,出觀之後,以此運觀功德:


已登正覺者,願廣度眾生。


入位之人,悉登上地。


未入位者,即運慈悲二法,願未來世共成正覺。




次、義立十法者:如向觀境,即玅境也。修觀義當心。


次修空觀,義當止觀,次修中觀。


義當破徧,次總結束,義當通塞。


次具六度,義當道品;權實三因,義當正助。


次辨修性,義當次位。


第一義空:義當安忍,及以無著。


但依之修行,於理略足;於心中法,而未甚分明。


故更授廣文,以助行者;使十乘觀法,不出于誦持。


所觀十境,徧通乎聲色;故復重明,以先先轍:



一者、了向觀境,心性界如;具三諦,即玅也。


二者、依斯玅境,發誓而誦;求三德果,利十界生。


三者、一一文句,念念無遺;心性皎然,寂照雙運。


四者、寂照而誦,圓融徧破;總攝橫豎,無生教門。


五者、觀誦心性,念念雖著;尚無無著,豈有於著。


六者、曉誦心色,念處宛然;寂均調試,諸品具足。


七者、於誦習,弊念起,事理合然而兼治。


八者、應知誦心雖具,寂照自達已,位六即途。


九者、於誦習時,違順境起,專以寂照安之。


十、依觀誦功,已得相似。六根愛,此似位,名為頂墮;


若修離愛,進入銅輪。



於業、魔王、禪、見、慢、二乘諸動者,


即當移觀;勤而觀之,隨境觀成。


依前習觀,若不虧所誦,而兼治之;


彌為勝術,最為高尚。


誦經既爾,諸行亦復;然但得名,隨行十乘。


委悉終須,具依大部。



問:大部令觀陰、界、入境。與此誦經,同異何別?



答:義同事異。言事異者,誦持之,即善陰故。


故誦身口,即色陰也;


領納文句,即受陰也;


想緣義味,即想陰也;


作是誦持,即行陰也;


了別分明,即識陰也。


陰與界.入合不同;若能於茲,體達色心,


使具十觀十境無遺息,何減大部之行?


但有融今古、會釋教,理以為異耳。



觀心誦經法記(終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陳常定 的頭像
    陳常定

    法善可陳

    陳常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