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禪修的身心/釋繼程法師開示


 


修禅或止觀如果是從解脫道的目標著手,那是一個極大的身心調整過程,要將世間的粗俗染著的身心,調和為出世間的深細及超越,沒有經過大幅度的調整及更變,如何可能,故其過程中也必會出現種種障礙及狀況、反應。


修行的道路是很長遠的,修行的過程也不會是平坦順利的,不是掌握了方法,確定了目標就已經解決了;乃至上路了。漸修漸進時,也還是有著不少的問題及障礙會出現的。在止觀法門的教導中,老師的責任並不是在教導一個方法而已,對於修學者在修學過程的種種身心狀態,以及各種身心在調整及修練的過程所出現的反應,都應有一定的了解,乃至協助學員會處理這些問題。


專精而深細的身心磨練

修行止觀是一種專精而深細的身心磨練,調整、改變、提升乃至開悟的法門。因此此法門中種種方法的應用上,都不可能一蹴而成,間中也必須克服及解決許多問題及障礙,才能漸次完成目標。

我們的身心在平常的狀態,也已有了粗與細的不同。一個身體狀況粗的人,即是身體健康較有問題,心理較粗的狀況則顯示了情緒上的不穩定、心智的幼稚、思考上的膚淺、行為及言談上的粗俗,還經常喜歡胡思亂想、妄念多而雜等等。身心較細者則生理較健康,心理平衡、穩定、深細思考,心智成熟。

但無論如何,平常的身心狀況真正從修道角度來看,仍然還是較粗的,即使是身心較細者,因其思考層面及資訊來源仍然從外在的種種境界,通過五根的接收、傳達而來,故若不能讓心調得更深細,其狀況仍然是不夠細的。何況在平常身心即呈現為粗狀況者。

修行禅定方法即是在將粗調至細的一個過程,並將身心在調整後能安住於較細較深的境界,並依此身心狀態來面對生活,處理種種的事務。在調整的過程中,從粗至細,層層深入,間中會有種種因身心的狀況在調整中出現的反應。這些反應有正也有負,正面的反應顯現了修行深入的順暢及進步,負面的反應顯示了身心種種障礙,包括了病況,潛伏性的傷、病,及內臟的種種問題,心理上的不平衡、壓力及種種惡性心理作用及以往惡業造作而潛留下來的力量。

正面的反應使我們在修持時更進一層,或增強信心,但也切不可貪染於此,否則也將形成境界上的障礙。因染於此則不捨,不捨則不能再向前進了。因此即使是如此好的反應,也當在明覺後,將之捨下,而求更進一步的提升。


障礙出現未必是不好的

負面反應顯示出是障礙,那是身心因某種問題的存在,故使調和身心的過程無法順暢進行,但並不意味著此障礙的出現便必然是不好的。這種狀況出現只告訴我們身心的問題,只要我們懂得方法來處理這些問題,等問題處理好或解決了,禅境便可能再進一層了。因此這種類似逆境者,對行者而言,並不是嚴重的破壞,問題是看在禅者如何去處置它。一般上,對修行止觀法門的完整概念及方法的掌握,對於克服這些反應上,是有決定性的作用的。

身心在出現各種反應時,有些是內在的,只是從體內及內心裡產生,並沒有顯現為外在的作用。如此反應則當事者才會較清楚的知道與感受,但對於狀況,也許還不會明白,或如何處理。因此需要與有經驗或知識的老師溝通,從中去明白其狀況,並以方法處理或調整。

有些反應則會從外在的現象顯現出來,如身體的擺動,體內某些部位疼痛、絞痛、劇痛,在經行時不能控制地快走或不停的走,也會有大哭大笑類似發洩的行動。這些情況對於沒有這種經驗及知識者,容易成為一種心理上的恐慌及疑惑,不只行者本身如此,他人也會如此。但對於有過經驗及明白此狀況者,便會以平常心對待。因為在身心整個專精鍛練的過程中,任何狀況及反應雖然因人而異,但都是可能出現的。對於類此情況,老師如有經驗及明白,便會施以適當的手法來協助禅眾安定並處理。有時會讓禅者先順著身心反應的狀況而發動,才漸漸的將此動況靜止下來,有時則即刻安頓之,這皆視情形及需要而定。


以觀念安頓各種身心反應

一般上在處理身心反應時,要從觀念上去安頓,讓禅眾明白身心反應的可能性,故在出現時,內心清楚而穩定,消除種種不良心理,如恐懼、疑惑、猜測、亂想等。然後進一步看出反應出自何種原因,生理上的,或者心理上的;是正面或負面;是內在的或者顯現於外的,接著才應用方法調整、處理或解決。總之任何反應都應正視之,不以之為奇為不正常,並不受其干擾,才能正確的安頓。

有些人以為修禅定或靜坐,就是靜靜的,不應有任何的反應或動作,其實並不全然如此。有些修禅者因本身沒有類此經驗,便以為這種現象是「著魔」,是不對的,不應有的。禅行者在修行中不發生此狀況,可能是此人身心健康、狀況良好且平衡,而且宿世慧根深厚,故能在修持上,穩穩上路,間中不遇阻礙及反應。但類此禅者,對於禅修過程及其他禅者的反應及狀況,應會有正確的認識的,並能以其豐富的知識來指導他們處理。也有一些禅者因本身在功夫上未能專精及深入,故身心還是處於沒有進一層的調練過程,故沒有出現反應,若沒有真正明白,便可能會視此等反應為反常或魔境了。

在種種內外在、身與心,正與負的反應中,並不都是非以發洩式的方式顯現而不能控制的。有些是因為生理狀況太差,體內的自體治療作用通過氣的引動而運作,由於身體健康不好,故阻礙大,氣在引動而運行時,受到了大的阻礙便得大力的沖之,以期能通過而療治之。此時便不易控制身體的搖擺動作了,但如果心調得好,心力提起,還是可以制止並控制的,但若是氣在絞通體內器官及部位時,那就只能任由其發作了,心只是更專注於方法上,讓此作用自行運作並結束。

至於心理上的壓力及不平衡,有時藉著大哭大笑的方式,能發洩並調整。有時候則是心理從粗、剛的狀態調至較細、柔的過程反應,不過在適當的時候也還是要去控制的,而且不能經常如此,否則便不是身心的自然反應,而是慣性了,是慣性便會形成進步的障礙了。

多親近善知識、參閱資料

幾乎大部份的人在修禅時都應該會有身心反應的,因為我們身心的粗狀態及各種問題都還是存在的、潛深於身心的,但有些則因所學的方法,著重於思想上的觀想而不注重生理與心理的調和;有些則因本身的身心皆處於較粗的狀態,在用功時又不能深入;有些則因本身身心已較深的調和,或處於較細的狀態;也有一些則因個性偏重於理性、故對於直覺的體會非其所長所重,且心力也較強、較能穩定,故在禅修時,明顯的身心反應,尤其是外在的,便少發生了。但有些則較明顯、直接,甚至強烈的。

修禅或止觀,如果是從解脫道的目標著手,那是一個極大的身心調整過程,要將世間的粗俗染著的身心調和為出世間的深細及超越,沒有經過大幅度的調整及更變,如何可能,故其過程中也必會出現種種障礙及狀況、反應。問題出在我們是否懂得正視之而處理、解決。因此禅修中,多親近善知識、老師,多參閱有關的資料,並從佛法的正知見為整個修行之基礎的建設及目標的確立,在整個身心以禅修方法的鍛練、調整中,漸漸的深入,而達到淨化身心、澈見本性、解脫自在的境界。(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七日山城般若巖)

(摘自《人生雜誌》第144期)  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常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