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 心靈法語


「放下」並不是沒有自己,
而是指沒有對抗心,
沒有捨不得之心。

摘自:聖嚴法師《禪的世界


--------------


禪悟的修證


「空」、「有」、「即空即有」是三個觀念,也是修行的經驗。


執「有」是煩惱,執「空」也是煩惱。有心可用是我執,無心可用也未離我執。


一般的普通人,是以幻有為我;一般的修行人,是以虛空為我,這都不是正確的佛法。有的哲學家及宗教家,把宇宙的原理、萬物的主宰、至高無上的唯一神、或是泛宇宙的統一神,當成最初最終的大我,也都不是佛法,仍是有我的執著,未得解脫。如何超越空有而實證無我?則靠禪悟。禪悟的修證,有頓有漸;頓悟法門,亦不離漸修;漸修可分為悟前與悟後,悟前為加行,悟後為保任,悟前的基本方法是集中散亂的心,隨時能指揮自己的心,然後,繼續用方法,達到心的統一。統一又細分為三種:


一、身心的統一


這是禪定的基本經驗,此時已沒有感覺到身心的對立,也不會有身心的負擔。


二、內外的統一


這是將內在的身心和外在的環境,合而為一,也就是合身心的小我進入宇宙的大我。體驗到了統一的、唯一的、宇宙全體的神我,這時候,有人把它當作是「空」,其實是「有」,有個全體的神、全體的我在那裡,已經是神我合一而消失了與任何現象對立的心念。


三、前念與後念的統一


此時已沒有前後念頭交錯、交接的現象;粗淺的心念統一,是一個念頭又一個念頭地前後交接,例如念佛,一念一念都在連續著同一個佛字,而形成一群統一的念頭;細深的心念統一,則是念頭唯在一個佛字上,不再轉念,定於一點,繼續下去。這已是融入時空無限的禪定境界,但是尚有我在,尚未開悟,也未見到佛性。


四、超越空有


這是悟後所見,不執著以上三種層次的經驗。遠離《圓覺經》所示「作任止滅」的四種禪病。在日常生活中,心不妄動;面對現實環境時,不起妄執;待人接物時,常生慈心;處理事務時,條理分明。我常鼓勵大家學著說:「你家有事,他家有事,大家有事,我家沒事;無事可做的人,必須幫助有事尚未做完的人。」這就是悟後保任,繼續修行的菩薩,也是初發心的菩薩們應當學習的心態。


怎樣才能達到第四層次的超越空有呢?以禪的方法來講,是以話頭、公案、默照等的方法,效果比較顯著。不過妄想心多、煩惱心重的人,還是先用數息、念佛、拜佛、懺悔等方法,奠定基礎為佳。


 


引用自:http://www.ddc.com.tw/epaper/H/2009/20090702.htm


--------------


常定註:


放下,多麼難;卻又多麼簡單。


觀呼吸--專注於自己的呼吸,


隨息也好,數息也罷,


只要專注於自己的呼吸,


就可以放下剛才的念頭與執著的事物。


即使只有一秒,只要專注於自己的呼吸,


就少了一秒的煩惱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常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