夢醒之間 文章來源:網路流傳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鏞法師
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與情緒共處,然而如同經中的描述:「亦如惡馬,不以轡制,將當牽人,墜於坑埳。」當情緒不受控制時,往往會做出後悔莫及的事,小至朋友之間的口角,大至殺人放火、喪家敗國。這些不斷重演的悲劇,哪一個不是因為情緒的作祟呢?因此,不僅是古老的智慧,當代的心理學、心理治療,甚至是管理學等,都提出各式各樣的方法來討論這個議題。
「夢喻」與心經
在《心經》中,佛陀明確地指出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「能除一切苦」、「度一切苦厄」,因此,《心經》就好像一帖萬靈藥,能對治千差萬別的各種病症。在這亙古而常新的智慧中,如何為「情緒管理」這個現代議題提出解決之道呢?
《心經》中明白地告訴我們,「遠離顛倒夢想」就能達到「度一切苦厄」這個自利利他的目標。從這當中就可以了解,「夢想」具有「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鏞法師
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與情緒共處,然而如同經中的描述:「亦如惡馬,不以轡制,將當牽人,墜於坑埳。」當情緒不受控制時,往往會做出後悔莫及的事,小至朋友之間的口角,大至殺人放火、喪家敗國。這些不斷重演的悲劇,哪一個不是因為情緒的作祟呢?因此,不僅是古老的智慧,當代的心理學、心理治療,甚至是管理學等,都提出各式各樣的方法來討論這個議題。
「夢喻」與心經
在《心經》中,佛陀明確地指出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「能除一切苦」、「度一切苦厄」,因此,《心經》就好像一帖萬靈藥,能對治千差萬別的各種病症。在這亙古而常新的智慧中,如何為「情緒管理」這個現代議題提出解決之道呢?
《心經》中明白地告訴我們,「遠離顛倒夢想」就能達到「度一切苦厄」這個自利利他的目標。從這當中就可以了解,「夢想」具有「
顛倒」的性質。每個人都作過夢,假使夢到開心的事,便產生愉快的感受;如果作了惡夢,就可能心跳加速,大汗淋漓。可見,人在夢境當中,毫不懷疑地將所見所聞視為真實。
龍樹菩薩在《大智度論》中提到:「諸結使眠中,實無而著,得道覺時,乃知無實,亦復自笑。以是故言如夢。」當我們將佛法的道理實際運用在現實當中,久而久之,就能從「諸結使眠」中甦醒過來。「結使」,是煩惱的異稱,因為煩惱會讓我們的心打「結」、滯塞,同時又迫「使」我們不由自主地隨業流轉。煩惱覆蓋自心,讓我們看不清楚真相,就像把⋯⋯不真實的夢境當成真實來看待一般。日常生活中,我們也總是把虛妄的假相視為真實的存在,因而起惑、造業、受苦。相反地,如龍樹菩薩生動的描述,一旦夢醒,不再因不真實的事物而擔心受怕,體會到了一種發自內心的輕鬆、自在。
「夢喻」與情緒管理
透過般若的智慧,如何轉化眾生「視無為有」的錯誤觀念?對於情緒管理又有什麼幫助呢?任何情緒的出現,必然伴隨著「我」及「我所執著的對象」而來,這正是「情緒管理」的根本原則。
如果只有「我」,卻沒有「我所執著的對象」存在;或者只有「對象」,卻與我毫無關係,就不會引發情緒。因此,希望從夢中醒過來,就必須徹底明瞭「我」與「我所」的虛妄性。
世間一切萬事萬物,都可以分成「物質」與「心理」兩大領域,佛法則用「五蘊」含括二者。從物質方面來說,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中清楚地告訴我們:「當念身中四大,各自有名,都無我者,我既都無,其如幻耳。」從心理作用來說,《金剛經》云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。既然如此,如何在其中找到「我」與「我所執著的對象」呢?
明白這個道理,破除了「我」與「我所」的執著,情緒便無從產生,就如同了解夢中的老虎沒有辦法傷害我們,就不會產生害怕的心理。由於了達「萬法無實」,夢醒之後,一切執著也因毫無對象而自然消失。
管理情緒,並不是「捨棄情緒」,真正的關鍵在免於情緒的干擾,不因情緒而喪失正確的判斷和認知,學習作自己的主人。藉由夢的比喻來了解空性,是要我們學會放下執著,斷除煩惱。放下執著,並不是放棄生活,而是要活得更加自在!斷除煩惱,並不是槁木死灰,而是真正地無入而不自得!
龍樹菩薩在《大智度論》中提到:「諸結使眠中,實無而著,得道覺時,乃知無實,亦復自笑。以是故言如夢。」當我們將佛法的道理實際運用在現實當中,久而久之,就能從「諸結使眠」中甦醒過來。「結使」,是煩惱的異稱,因為煩惱會讓我們的心打「結」、滯塞,同時又迫「使」我們不由自主地隨業流轉。煩惱覆蓋自心,讓我們看不清楚真相,就像把⋯⋯不真實的夢境當成真實來看待一般。日常生活中,我們也總是把虛妄的假相視為真實的存在,因而起惑、造業、受苦。相反地,如龍樹菩薩生動的描述,一旦夢醒,不再因不真實的事物而擔心受怕,體會到了一種發自內心的輕鬆、自在。
「夢喻」與情緒管理
透過般若的智慧,如何轉化眾生「視無為有」的錯誤觀念?對於情緒管理又有什麼幫助呢?任何情緒的出現,必然伴隨著「我」及「我所執著的對象」而來,這正是「情緒管理」的根本原則。
如果只有「我」,卻沒有「我所執著的對象」存在;或者只有「對象」,卻與我毫無關係,就不會引發情緒。因此,希望從夢中醒過來,就必須徹底明瞭「我」與「我所」的虛妄性。
世間一切萬事萬物,都可以分成「物質」與「心理」兩大領域,佛法則用「五蘊」含括二者。從物質方面來說,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中清楚地告訴我們:「當念身中四大,各自有名,都無我者,我既都無,其如幻耳。」從心理作用來說,《金剛經》云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。既然如此,如何在其中找到「我」與「我所執著的對象」呢?
明白這個道理,破除了「我」與「我所」的執著,情緒便無從產生,就如同了解夢中的老虎沒有辦法傷害我們,就不會產生害怕的心理。由於了達「萬法無實」,夢醒之後,一切執著也因毫無對象而自然消失。
管理情緒,並不是「捨棄情緒」,真正的關鍵在免於情緒的干擾,不因情緒而喪失正確的判斷和認知,學習作自己的主人。藉由夢的比喻來了解空性,是要我們學會放下執著,斷除煩惱。放下執著,並不是放棄生活,而是要活得更加自在!斷除煩惱,並不是槁木死灰,而是真正地無入而不自得!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