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如不動者(中軸)


文/萬行法師

 

 


一月普現千江水,千江水月一月攝。 在禪者的眼裡只有當下,只有此時此刻,從不把希望寄託于來世,當下的那一頓悟就是終極,沒有次第,此岸就是彼岸,一就是一切,刹那間就是永恆。


 


修禪是最單調的,也是最無聊的,惟有透過無聊才能達成終極,無聊可以殺掉一切妄想,迸發出一切智慧,智慧是在無聊中產生的,無聊具有無比強大的滲透力,無聊可以透頂,無聊可以成佛,無聊可以廣透人生。


 


非法非非法:非法,是沒有法,沒有因果;非非法,並不是沒有法,沒有因果,而是沒有固定的法,固定的因果。法與果,無實無虛,非真非假,皆以你的心態、你的行為而定。 那個無形無像的真我不是能追求來的,越是追求,它越不顯現。猶如水中的月,急於撈取,反而更不見,若能停下來靜觀,它也就凝聚在眼前了,成為一個真實的體。


 


 空可空,非真空, 真空不空,是真空; 色可色,非真色, 真色是無色, 無色是真色。 《華嚴經》上講: 水清月現,月本非來, 雲遮月隱,月亦非去。 心清見佛,非是佛來, 心垢不見,亦非佛去, 猶如:千江有水千江月,一月普現千江水,千江水月一月攝。


 


 煩惱本空,妄念本無,一切的一切皆是真心的顯現,何故會有妄念和煩惱之說呢?皆因不瞭解真心的顯現,故立妄念與煩惱相助,幫你認識真心。要認識佛,必須依靠魔力。


 


 心生即種種法生,心滅即種種法滅, 法生也即心生,法滅也即心滅, 心不離法,法不離心, 心若離法,心即無體, 法若離心,法自無生, 心不自心,因境而顯, 境不自境,由心生境, 境外無心,心外無境; 即境是心,即心是境, 心境是一,亦不是二, 處處是境,境境皆心。


 


那個觀照者、覺知者並非就是真我,但也不離真我,真我也無我,只是方便假名曰我,了知我後,處處皆是我,處處又無我,自家那潭水清淨後隨時可見明月(真我)。 沒有妄念,沒有分別心,又如何參禪呢?


 


真心是如如不動的,能參的,靠的就是妄念和分別心。有正知正見,何懼妄念乎? 萬物放下,處在三摩地中,並非就是空洞洞的感覺,炳炳虛空中雖然無一物,但超越頭腦以外的那點覺知還是存在,當外面傳來事物時,這個空中立即生起妙用,與事物相應,用之即有、捨之即無,空有相應,周流六虛,隱現無常,鬼神莫測矣。


 


心是創造一切事物的種子,未來的世界和涅槃之果皆是由現在的心造成的,修行只要把那個能生的心消滅就行了。有現在的心方可延續成未來的果,沒有現在的心,也就沒有未來的果。現在的心為因,不在現量境上起分別作用,那麼未來的果也就無處依它生起。 心為廣收採集業力的先鋒,搜集來後,淺則藏在第六意識裡,深則藏在阿賴耶識裡,帶來世受用。


 


能藏和所藏的不轉化掉,縱經百劫還受果報的牽引。 分別心沒了才能打開那個浩瀚的、終極的東西。在佛經上名為如來藏,小乘果位,如聲聞乘果位、小果羅漢都是了分段生死,沒有從根本性的藏識上轉變,也即所藏的沒有轉變,所以根本性的生死並沒有了脫,只是把現在的能藏的心消滅了,就誤以為涅槃,但以前的所藏還沒轉化,暫時因緣不成熟,過去世所藏的不能顯現,就敢說大話,我業已消,我果已圓,再也不受牽連,一旦遇很深的因緣,那麼無始以來所藏的種子還會萌發,也即所謂的因緣成熟了。


 


修行的關鍵就是要把那個能藏的心轉化掉。 一個真正的超越的人不應該落在空上、有上、斷上、常上、天堂上、地獄上、男上、女上、罪上、福上,超越的人是沒有人相、我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所有的這一切是因為有現在的這個分別心存在才會有這些現象。


 


能修的是現在的這顆心,所修的也還是現在的這顆心,禪定最高的境界也就是遠離能、所二心,無能修之心,也無所修之果,若能如是,也即超越了現在的這顆心,成就了如來的大智,各種習氣已斷,真妄皆離,終日處在三摩地中,宇宙中的山河大地皆是你自性中的顯現,都是你自性的投影,也是你的神力所變。


 


拋棄軀殼以後獨立存在的那個形而上的本體,也就是佛菩薩所共證的。形而上的本體俱足萬法,它不需要緣起,它無形但有相,它無依也無靠,它不增也不減,它沒有智慧也沒有愚癡,它是先天性的就有,諸法都滅它不滅,它不需要精氣神來修煉,精氣神還是來自它裡面,念經、拜佛、觀想、結手印、打通氣脈都與它不相干。 當你越是想超越它,那麼這個它越是存在,撒手逍遙不管它,便會自然消失。


 


接受就是一種超越,對抗它,就是承認它存在,反而導致自己停止不前,接受是種成長、成熟的最快的法門,接受只會打開內在的那個無限的空間,絕對不會阻礙進入空無裡面。世間、出世間這兩條路本來是沒有界限的,都是由頭腦創造的,因為頭腦害怕無限的空間,不敢進入那個浩瀚的空無裡面,這也就是人為什麼一生下來總想抓個東西來依靠,人最害怕的不是背後,而是內在的那個知,因為這個知從未把那個浩瀚的、終極的未知打開過,沒有見過那個無限的空無,所以在臨終時也就難免害怕那個未知了。


 


未知在佛門裡的術語叫做如來藏,意為究竟的東西都在這裡面。接受則意味著在往裡面深入,發展裡面的空間,剝去了外在的枷鎖和面具。人之所以活得累,是不敢解除自身的枷鎖,認為面具戴得越多越安全、越輕鬆,甚至晚上睡覺也套上面具,清晨起來又怎麼可能休息得好呢?從今天開始學會敞開並接受周圍的一切,周圍的人事物理又奈你何!


 


人的煩惱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由分別而來的,許多事情本身並沒有善惡美醜之分,但由於人性天生喜歡把一件事情分開來並加以區別,如是善惡是非美醜都出現了。天地間出現的一切是一種存在,它本身並沒有自身的屬性,你儘管去體會、去受用,但不要給它戴上對錯善惡的帽子,一有分別就是造業的起因。


執著一個天堂,必然承認一個地獄;執著一個善,必然成就一個惡;執著一個君子,必然造就一個小人;錯就錯在不該去分別,分別就是執著,執著就會收集業障。


 


釋佛以法輪作為佛教的象徵是有深刻的超然的含義。輪子是圍繞中軸在轉動,整個輪子都在轉動,惟有中間的核心是如如不動的,週邊是無常的,因果是輪回的,器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,時刻也都在變動,這個無常是在圍繞著那個恒常不動的核心在變,也即是在受那個核心中的如如不動者的控制。動者離不開不動者。不動制動,不變應萬變,輪子縱有日行萬里的本事,離開了我這個如如不動的中軸則搞不成事,成了廢物。


 生死輪轉,六道輪回,都是指的核心以外的輪子,倘若通過修煉進入那個如如不動的核心,哪裡還會有生死輪回一說呢?眾生最內在的本質都是和那個如如不動的中軸是一體的,週邊的生死輪回從未進入,也不能夠進入內在的核心——無常中的核心——如如不動者(中軸)。


 


另一面則意味著,歷史在重複、人類在重複、因果在重複、重複在重複,惟有這個中心點始終沒有重複。 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宇宙,能夠和人溝通就是和宇宙溝通。人儘管只是宇宙的一滴,但這一滴具備了宇宙所有的屬性和特徵。人體隨著四季變化,四季隨著宇宙變化,宇宙又是隨著人的心態在變化。宇宙的成、住、壞、空都是由人類來決定。 一間黑暗的屋子有一千年都是處在無明之中,只要是把燈光打開,千年的黑暗,刹那間消失,僅此刹那間。哪怕只是一個瞥見就能使整個人生蛻變,所有的一切原本都在,從未丟失,還找什麼呢?


 


宇宙的存在是一個整體,在這個整體中只有一 裡面沒有好也沒有壞,沒有生也沒有滅,得這個一之後,你想好,這個力量就變成好的力量;你想壞,這個力量就變成壞的力量,這個一的力量隨著心念的改變而改變。 信仰宗教,首先必須瞭解宗教,不瞭解,又如何信呢?未解而信,即是迷信。佛教固然說是有天堂,然而真正重視的還是即生天堂,非死後天堂。天堂地獄,皆為淨土。真修行人,不厭生死,不欣涅槃,不是死後解脫,而是在活著的時候就解脫,不是用於死後,而是用於生前。


 


凡是對生活充滿熱情人,都非常美,也都非常愛交朋友,這種人猶如一朵鮮花,隨時都在散發出芬芳。 真正的慈悲並非說說而已,要表現在行為上,沒有行為的慈悲不是真正的慈悲。沒有真正的大悲心生起,是修不成正等正覺的,即便是修出來一點功夫,也會進入魔道坑害民眾。 每一個眾生都是宇宙的靈魂,都是在替宇宙講話,替宇宙行道,符合人道思想便符合天道思想,更符合宇宙的規律。 何謂學佛?愛人如己,才是學佛的行為,沒有大悲心想學佛,想成佛那是不可能的。


一個信教的人,首先必須愛國、愛家、愛你周圍的人;沒有行動的慈悲,不是真正的慈悲;欲修天道,先修人道,人道修完美了,天道自然成。 沒有大悲心的人永遠無法瞭解對方,他是永遠封閉自己的,甚至連他自己也不瞭解,這種人臨終時,輕則成為孤魂野鬼,重則成為石頭。


 


大悲心是和諸佛菩薩溝通的唯一通道,大悲心的前面是以愛作為引子,沒有愛心就沒有大悲心,沒有大悲心就無法大徹大悟,修行要心存眾生,志在天下,忘我地去修,去煉,去愛眾生。


 


佛教裡的慈悲本身就是愛的轉變,人生如果沒有愛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意義,也就不會活下去,但是這個愛必須是自發性的才有意義,努力來的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。人的一生始終是有愛伴隨著,夫婦之間的愛、子女之間的愛、事業之間的愛 ……。如果一個人說生活沒有意義,那麼我敢肯定他一定沒有愛心存在,一定缺乏愛,一定渴望愛。愛是成長的需要,更是修行的需要。 愛不是佛,愛只是邁入佛的一個門檻,超越了這個門檻才能見佛,才能成為佛。


 


愛有什麼不好的?愛是聖人的品質,愛就是聖人的化身。渴望愛就是渴望聖人,只有聖人才會愛, 有聖人才敢給予愛。愛是唯一值得歌頌的。沒有愛就沒有生命,沒有愛就沒有幸福,沒有愛就沒有太平 …… 萬行既不是理想主義者,也不是現實主義者,而是真實主義者。


 


一個開悟的聖人喜歡獨來獨往,在凡夫是這樣。其實在聖人心中什麼都已具備,是與萬物同在同行:既是絕對的個體,又是絕對的同體;她瞭解凡夫,凡夫不瞭解她;她與凡夫同體,可是凡夫不是與她同體。 一個開悟者的思想是不能用世俗的思想來衡量的。在開悟者的眼裡,生也沒生,死也沒死,愛也不是愛,恨也不是恨,成功也不是成功,失敗也不是失敗,因為開悟的人已經超越所有的概念,連悟也未覺得自己悟,其心態已徹底和本覺成為一體了。


 


對於頭腦來講,一切都是新鮮的,都是第一次嘗試,對真我來講,所有的一切早已體驗過。怕死的是我們的頭腦,真我從來不怕死,也從未死過。


 


生,是你的頭腦在生,死是你的頭腦在死,本我是永遠不生不死的,必須要超越頭腦的思維及種種概念,才夠得上修行的檔次。 空掉你的頭腦,道也就出現了,否則道也被你那複雜的頭腦給擠掉了。不要用你的頭腦來衡量道,空掉你的頭腦,才能認識道。


 


古人所講的不睡覺,並非是身體不睡覺,而是那個超意識的觀照者。身體有生有滅,有年輕有衰老,有動有靜;觀照者沒有這些現象,它從來不需要休息,它永遠不會枯竭,永遠充沛,永遠年輕。 觀照的最高境界,就是無我,無我也就是把自己融入萬物之中的最後結局;觀照不是獨立,而是整體,而是空無,有觀者和被觀者存在,還不算到家。


 


你越怕的事情,越應該去做,只有這樣,才能突破它,逃避和隱藏都不是辦法。 宋朝的永明禪師曰:信而不解增長無明,解而不信增長邪見。不要執著任何事情,要超越所有的概念,如:愛與恨、勝利與失敗、貧窮與富貴、生與死、痛苦與安樂等等 ……。這些都是虛妄不實的,要用那個觀照者觀這些附屬品,觀照者的附屬品。


 


用心為觀,能觀的是心,所觀的是貧窮富貴,喜怒哀樂,也即種種幻象。既有相也就不真實,那個觀照者是無相為相,無名為名的。 定中的相,是以無相為相,不是眼見,而是智知,真見無所不見,也無所見。


 


迷時有三界,悟時一念超,六道輪回當下空。 真空並非什麼也不想,空還是一種有的境界,空和無是兩種不同的絕對境界。 能在物質上解脫的人才能在精神上有更高的超脫,懂得生活的人,不會因追求物質而失去自身的自由。 知識和語言根本不足以用來論道,必須超越知識和語言的領域,才能進入道裡面去。 肉體對修行人的影響那麼大,根本原因還是欲望在影響肉體,進而才影響修行人的心情。一個凡夫的欲望永遠也不會滿足,只有通過修煉把自己的等級提升後欲望才會消失,因為在靈性上沒有提升,沒有得道,所以在物質上才會拼命追求。當學會拋棄頭腦的幻想後,物質也就無奈何你了,靈性也開始上升了。 修到最後就是心靈的超脫,高高興興地生活,安安心心地工作。倘若你現在能超脫也就無須再修什麼了,在修行本身說明還沒超脫嘛。超脫的人甚至連自己信仰某種宗教的心態也不存在,也沒感覺到自己信仰宗教,也毋需信仰某種宗教,信教的目的,歸根結底還是想超脫嘛!


 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常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