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楞嚴三昧者 有五種名


 


首楞嚴三昧


既發大心,觀世音佛,教我從聞思修三慧下手。


關於聞思修三慧,在第一章已經提到。然而,現在觀世音佛講的三慧,以舍識、用根為要旨,以聞根為所觀境,從此思惟修習而入三摩地,因此與前面提到的不同。
  


“舍識、用根”這幾個字非常關鍵。


這裡的聞慧,是指從耳根聞性,生出始覺的智慧,不再去馳求耳外的聲塵外鏡,而是返轉回來注聽自耳能聞的自性。所謂聞性,是指耳根能聞的本性。後面從“初于聞中”下手,就是聞慧。


思慧,即離開一切想念,正智觀察:能聞者是誰?不著空有二邊,一味反聞聞自性。


 


修慧,即如幻聞熏聞修,唸唸返觀,始覺合本,發本明耀。最後寂滅現前,證入圓通,即是入三摩地。後面從“入流亡所”至“生滅既滅”,就是思修二慧。
  


三摩地,就是定,三昧。前面曾在“五蘊與無常”一節中提到過,列在行蘊下,心所有法中,為五別境之一。


 


此處的“入三摩地”指入首楞嚴大定。首楞者名一切畢竟,嚴者名堅。一切畢竟而得堅固,名首楞嚴。菩薩得此三昧,則諸煩惱及惡魔皆不能破壞;又如大將率領兵眾,一切三昧悉皆隨從,所往至處,無不降伏。


 


這裡的首楞嚴三昧,與前面觀自在菩薩所行的般若波羅蜜,有沒有關係?答案是,兩者是一體兩名,是一回事。


 


佛說:“首楞嚴三昧者,有五種名。一者,首楞嚴三昧;二者,般若波羅蜜;三者,金剛三昧;四者,師子吼三昧,五者佛性。”


 


解六結


古觀世音佛教示從聞思修,入三摩地。觀世音菩薩,依教起修。初從聞中下手。接下來,就是前面說的那些口訣了。


“初于聞中,入流亡所。”這個入手功夫非常重要。


 


初,指最初下手之處。聞中,就是在聞性之中,不是耳識之中,也不是意識之中。耳根能聽就稱為能聞,能聞的本性叫作聞性,也就是全體自性的作用。


入,就是六入中的耳入。不聽外聲,返聞自耳的能聞之性,入了法性之流,叫作入流。忘記了所聞的聲,就叫做亡所。“能”和“所”的區別,我們在介紹十二處時,曾涉及過,現在可回頭看一下。


 


圓瑛法師說:“入流,是修證圓通總訣;亡所,是但得初步效驗。”


“所入既寂,動靜二相,了然不生。”功夫漸深,到此俱寂之境,聲塵全泯,動靜二種塵相,了不可得。


 


“如是漸增,聞所聞盡;盡聞不住,覺所覺空;空覺極圓,空所空滅;生滅既滅,寂滅現前。”仍照如是本修之法,漸次增進,能聞之根與所聞之塵俱盡。此能所雙泯的境界也不住,能覺之智,與所覺之境,二俱空寂。空觀智之空至於極圓之處,則空所空之空亦任運而滅。再進一步,此滅相亦不留。此時才是最後的本智不動的寂滅。


 


從最初入手,到寂滅現前,此過程次第分明,先後共解六結。


 


初于聞中,入流亡所,先解聲塵的動結。聲塵的動相滅後,聲塵的靜相就隨之出現,這時就很容易整日守著個靜相,以為是定境。此是聲塵的靜結,也應當解除。


 


塵中的動靜二結已解後,還剩下的能聞的耳根,這根也是結,也應當解除。


 


破了根結,達到根塵齊泯的境界,先得人空。能照這個境界的是能覺。若住于這個境界,還有能覺與所覺,智境相對,仍是障礙,此即覺結,也應當解除。


覺結雖解,空與所空又是一層能所,若住此,空亦是結,也應當解除。


破了空結,證了人空與法空,但其中末後的一個“滅”字,仍是一結。此結不解,恒住俱空之境,猶為圓通細障。


清劉道開總結道:“夫動靜根覺空滅六結,要之皆生滅心也。初解動滅靜生,次解塵滅根生,三解根滅覺生,四解覺滅空生,五解空滅滅生。到此,若住最後滅相,則當為滅相所覆,恒處俱空,應是一種頂墮細障。故百尺竿頭,更須進步。然此不復更勞著力滅除,但無住著之心,以俟一剎那頃,本理現前,則此之滅相,即迥脫 


 


觀音菩薩解此六結,最後一剎那,證入圓通,超越世出世間,解脫無礙。自性光明,周遍圓滿十方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常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