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 怎樣讀書 /聖嚴法師



做學問,雖然可為自己,但其並不是專為了自己;一般人,雖不專做學問,但其並不會得不到學問。 所以,凡是一個人,盡可能地要養成一種讀書的習慣,否則便是一個(知識)營養不足的人了。沒有知識,並不就是壞人,但他不能使他自己更充實更發展,乃是一樁事實。除非能像六祖惠能大師一樣,他的自性,本來就是明淨的,可是,也僅一個六祖大師呀!




怎樣讀書?可謂見仁見智,各有各的說法。但總不出兩個要領:一是精讀,一是瀏覽;精讀求高深,瀏覽求廣博。

那些書應該精讀?這也各有各的看法不同,但從大體上說,凡是本門的主要書籍,必須精讀。所謂本門,就是自己所愛好並對之有最高興趣的學問,比如有人愛哲學,有人愛科學,有人愛藝術,有人愛宗教。然在哲學、科學、藝術、宗教等的每一個範圍之中,也有分門別類,哲學分有東方與西方,科學分有自然與人文,藝術分有書畫、雕刻、詩歌、小說、戲劇、音樂、舞蹈等等,宗教則分有佛教、基督教、回教等等。只要自己對任何一門有特別的興趣,便應該精選那一門中的主要書籍來熟讀精研,最好能夠背誦,那就打好了這一門學問的基礎。做專門的學問家也好,做業餘的學問家也好,能夠專長一門學問,總是受人敬重的事。

那些書應該瀏覽?所謂瀏覽,是指大概地看看,不必花費太多的精力去記憶背誦。凡是本門以外的各種學問,都應該略微涉獵,才不致變成孤陋寡聞。同時,瀏覽了本門以外的其他學問,也可以增進對於本門學問的化解能力與發現能力。如果只是局限於自家的一門之內,你所說的人家很難接受,對於人家的長處,你不但不能吸收,反而妄加批評,以致引起人家更大的反感,這對於一個以弘法為本務的佛教徒而言,乃是很重要的事。所以佛陀也許可比丘們,若有餘力,可以研究外學。

作為一個佛教徒,應該精讀些什麼書呢?這實在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,比如中國佛教分為八大宗派,各宗都有其基本的經論,事實上一個人在初學階段,也不可能把八宗所有的基本經論,全部精讀。如果僅舉其中的一宗或兩宗的基本經論,便有顧此失彼之罪,甚至會招批評。

好在八宗分派的局面,在今日的中國,已經成為過去,故也不藏簡陋,以我自己的看法,略舉一些必須精讀的典籍如下:


(一)經典(二)論典(三)外典

當然,我們所有的精力與時間有限,不能讀盡世界上所有的好書,但在盡可能的情況下,盡量多讀一些好書,凡是概論性的書及歷史性的書,都會給我們介紹很多的好書,從那些好書之中,也會給我們介紹其他的好書。所以讀書一定要從正路上下手,從概論及綱要上下手,否則便不會知道書與書的好與壞了。有的青年,天天抱著書,他們抱的如是盜書與淫書,不唯不能增長知識陶冶品性,反而浪費了光陰,也糟蹋了自己,誨盜誨淫的書,看來最能使人入迷,入迷之後,也就學著犯盜犯淫!

過去我在佛學院讀書,小說是不許看的,監學看見了,就要沒收,這種規矩是對的,但僅對了一半。辦教育的人,應該不許學僧看誨淫誨盜的書籍,但也應該鼓勵學僧在不妨礙正課的原則下,可以閱讀優良的課外讀物。憑良心說,我今天能夠寫文章,並不是國文老師教出來的,全是靠自己從文學作品的閱讀與習作中磨鍊出來的。事實上,教室中的課本,僅是開門的鎖匙,真正學問的寶藏,都是靠教室課本以外的自我發掘。

讀書的人,還當注意四點:


第一、要多查字典:
字典是最可靠的老師,也是最容易請教的老師。見了不識的字,讀到不懂的句子,立刻要請教字典與辭典,不要輕易放過它們。一個字放過了不要緊,養成了懶得查字典的壞習慣,那你就要常常惹人的笑話了,時常見面的字,你會讀走了音,不成笑話?一個普通的字,你不懂它的意思,不也笑話?如果你要專心做學問,而又懶去查字典,那你這門學問是決定做不成功的了。

第二、要不貪快速:
特別是精讀的書,絕對不要求急求快,首先看上一、兩遍,把全文的意思領解以後,再逐段逐章地熟讀背誦,讀熟了前一段,再讀第二段,背完了這一本,再背那一本。唯有能夠領會文意而又能夠熟記文句的人,才能讀出文中的文外之境,才能溫故知新,才能隨手運用。

第三、要多做筆記:
凡是瀏覽的書,凡是不能把它精讀也不必把它精讀的書,一定也有它們的精華,那些精華,便是做學問的資料,便可以作為寫文章的參考。人的記憶有限,不能記住所有的資料,所以要把它們摘要地記下,或者成段地抄下。為了便於應用,筆記也該分類編號,做成索引的目錄,等到用的時候,一查目錄,就可找到所要找的資料。否則,筆記多了,依舊一團亂麻,找尋不易,運用也就困難了。

第四、要疑情發問:
孟子說:「盡信書不如無書。」讀書的態度,固然要對著書的人,抱一種虔敬的心理,敬仰他們為讀者貢獻了寶貴的知識,但是著書的人,未必沒有錯誤的觀念,所以書本中的道理,也未必都值得我們去接受。遇到了特殊的見解時,應該產生疑情,但這疑情的產生,務必要盡量地站在客觀的立場,分析比較,研究它的原意及其動機的目的,然後,把它記下來,擺在一邊,不要否定它,也不要肯定它,等到書讀多了,這樣的問題見得多了,再加上自己的判斷、抉擇、消化,變成為自己的思想。凡是大思想家,都是這樣來的。如果不會發問,讀書只是書櫥、書箱而已,對於書中的東西,只能儲存它而不能消化它,這樣的讀書,雖比不讀要好,但卻不能得到讀書的真正益處。

也許有人要問:難道說對於佛經也可懷疑的嗎?我的答覆是「可以的」。不過對於佛經的懷疑,不在懷疑聖言量(經義)的真妄問題,而是懷疑經義所指的心要何在,而是懷疑自己為何不能解答經中的某些問題。祖師們註解佛經,論師們闡述經義,便是解答一般人所不能解答的問題,如果註經的祖師以及造論的論師也像一般的經懺僧一樣,只顧讀誦,不起疑情,佛經的註解以及許多的論典,是不會有的。可見,唯有能夠疑問,並且勇敢疑問的人,才是真能得到讀誦佛經益處的人。

(截錄自~《評介.勵行》p.235//《法鼓全集光碟版》第三輯 第六冊 )



●本單元文章同步刊於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>首頁 > 聖嚴法師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常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