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與日常生活(上)

默照禪只有一個方法,就是放鬆!直到「默」與「照」顯現出來。◆繼程法師◆新書上市75折! ■ 聖嚴法師

首先,我要感謝格蘭教授(Professor Grant)及華盛頓大學(Washington University)今天的邀請。諸位從對我的介紹中,或許會認為,既然我已經寫了這麼多的書,對佛教一定非常了解吧!其實在學佛及修行的過程中,我學到了一件重要的事,那就是寫完一本書後,就把它忘掉,它已成為過去式了。另外,還有一件重要的事,那就是錢要存在銀行或放在自己的口袋裡,而不要放在心中。同樣地,一個修習禪法的人也應該時時保持著「無心」。


直到昨天,格蘭教授才告訴我今天的講題——日常生活中的禪。三十年前,我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來準備;但如果講題是和禪的修行有關,那就沒有準備的必要了,因為禪是不立文字的。為什麼說禪是不立文字的呢?最重要的一點,禪不能靠過去的言教來體悟,甚至連釋迦牟尼佛說的也不用相信。如此我們才不會被舊有的聽聞言說,或自己閱讀過和經驗過的人事相所障礙,而是直接去體悟禪。我們必須將過去置諸腦後。


今天早上我在韋柏斯特大學(Webster University)演講,談的主題是有關「放下與遺忘」。有人說:「要將自己的過去整個扔掉,將所知的一切全部拋棄,聽起來真是嚇人!」我並沒有真的要諸位把腦袋瓜放空,像顆乾掉的南瓜,或變成植物人一樣。我們當然要學習,但不要將所學的緊抓著不放,不需要一直將它放在腦袋瓜中。但這可能嗎?當然不容易。


放下自我沒煩惱


昨晚我住在哈里斯教授(Professor Harris)家,今早我們一起用早餐時,他的妻子問我:「您昨晚睡得好嗎?有沒有什麼打擾到您的?」我說:「我睡得很好。」我告訴他們,世界上很難找到沒有噪音和干擾的地方。哈里斯教授進一步說,其實我們無論在哪裡或做什麼,總是自尋煩惱,把自己的心弄得吵雜哄亂。這是真的,最干擾我們的不是周遭的事物,而是腦海中不斷浮現的東西。腦海中不斷浮現的是什麼?就是與過去、現在和未來糾結不清的念頭;特別是想要又得不到,或者是想擺脫又擺脫不了痛苦的時候。


或許有些人看起來,總是能得到他們想要的;好比一個校園情聖,他一個晚上可以和三個女朋友約會,表面上看起來,好像他想要的人都能得到,然而他還是只能從這三個人之中選擇一個。他真的能同時擁有三個女朋友嗎?畢竟還是有一個極限。或許你以為要擺脫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很容易,但事實卻非如此;許多人就是結婚以後,才發現離婚並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

我們在做決定時,往往會把過去、現在和未來牽連在一塊,以致過程中充滿了矛盾;但我並不會為此特別感到煩惱。我有一連串、一個接一個的活動要參與,在臺灣和美國又有許多弟子,總是非常忙碌。不過,這些繁重的責任、義務和工作量,卻不曾使我心煩意亂。有人問我,怎麼有辦法把那麼多的事情都處理好?其實很簡單,因為我從不把自我放進事情當中。因為不是為了個人利益,也不為自己留後路,所以沒有什麼想做或不想做的事。對於該做的事,我總是全心全意。而對於現下因緣不許可,不是必要、或能力做不到的事,也不會刻意去做。


這是否意味著我經常改變方向,一件事情試一試,然後放棄它,再去嘗試別的?不是的,我做每一件事都不離一個中心目的,就是盡量學習,抱持著和菩薩一樣的態度,盡可能地去利益他人。如果我做的事能為他人帶來利益,對自己也沒有什麼傷害,那很好;即使有時需要犧牲一下自己也無妨。因為我是用這種方式來看世界,並保持著這樣的態度,所以沒有大煩惱。


放諸四海皆準的禪


但是要知道,願意犧牲自己,實際上是聖人的標準,大多數人都做不到。不要把不切實際的要求加諸在自己身上,現在的能力是怎樣,就去做怎樣的事。所以不要認為自己必須當一個聖人,示現神蹟。儒家講見賢思齊,而佛教以菩薩為典範,但這是對那些因緣已成熟的人而言,其他的仍有待因緣時機。當你還沒有真正達到這種境界卻自認為是菩薩,的確是有問題的。


有時我會遇到一些人,將我視為偉大的導師。對於這樣的人,通常我會說:「抱歉,要讓你失望了!請不要把我當成聖人,否則你最後會對我造成傷害。」為什麼有人要添加自己的痛苦,裝成他人理想中的對象,讓人心存幻想呢?我們大多數的痛苦是來自於自己或他人對我們不切實際的要求。


許多人覺得禪是東方的文明,在西方沒有用處。佛教剛傳到中國時,也出現了類似的態度。許多中國人認為佛教是一種外來產物,不適合也不能順應中國——如果僅僅對某一個民族、文化或團體有用,那真的是無用的,沒有價值的。


曾經有個出家人問他的師父:「菩提達摩到中國,帶了什麼來?」師父回答說:「什麼也沒有。」他追問道:「難道沒有帶來佛陀的教誨嗎?」師父回答說:「沒有,佛法一直都在中國。」他不解地問:「如果佛法已經在這裡了,那菩提達摩為何還要來呢?」師父的回答很有趣,他說:「因為佛法已經在這裡。」你們明白他的意思嗎?


心就像一面牆


菩提達摩告訴我們的是什麼?他說,每個人都可以成佛。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只是還沒有體悟到。要如何才能證悟到這一點呢?菩提達摩給了我們兩種途徑:第一種是理入——不需要研讀經教或修行,也沒有什麼要說或要做的,只要讓你的心像一面透明透亮、如如不動的牆。你可以在牆上面掛東西,也可以在上面塗寫,但牆本身不會改變。就是這樣,在這種證悟的狀態下,你的心可以擁有知識和經驗,但不會受它影響。事實上,心中空無一物,就像牆的本質不會隨著掛在牆上的東西而增加或減少。


當心迷惑時,你以為內心的種種就是你自己,於是不斷想擺脫某些東西,放進其他東西,反而使內心更加騷動和迷惑。心是很奇怪的,當你不需要一些東西時,偏偏不請自來,老是在心中出現;而當你需要某些東西時,卻又遍尋不著,怎麼想也想不起來。


今天下午有人來找我,卻忘記原本想說什麼——那些話好像在躲著他。為什麼會這樣?如果你的心是沉著冷靜的,根本不需要拚命在腦海中搜索想要的訊息。隨著平靜的心,便可信手拈來。當你腦中一片空白時,那是因為你的心正隨著渴望、憂慮,以及苦惱一塊飛舞;如果你的心能像一面牆,那麼此刻就和佛心一樣了。你能夠讓心像牆壁一樣嗎?你能把過去的知識和經驗通通鎖進一個倉庫,並且不讓它們脫逃嗎?有誰認為可以做到的?(待續)



本文摘錄自《人生雜誌339期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常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