◆ 【制心一處】——由妄念至無念

有些人握手的時候很專注,有些人握手的時候心不在焉,有些人左顧右盼,有些人談笑風生,有些人蜻蜓點水……身體的每一部分,都是「心」的延伸,「心」的具體化呈現。握手的瞬間,直接反映一個人的心境;若意念與行為分裂、不一致,生命能量便處於散失狀態。

覺醒的身心,立基於正念;身心的安定,來自於內外和諧。

如果放任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感官,向外競逐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等享受,便易因貪著五欲而廣造惡業。心是生理機能的主宰。制心一處,即是禪修。十二因緣中的「觸、受、愛、取」,是切斷身語意三業輪迴的觀照處,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則是修心入門的著力點。

例如,戶外禪是體驗走路與氣息融為一體,動中有靜的禪法。行走時,全身肌肉放鬆,重量落在足心,以湧泉為使力點,應用接觸地面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來運動身體。上身挺直,腰部鬆弛,臀部下墜,坐骨不晃動,只用大股骨的球狀關節來擺動大腿;腳掌平貼著地,手臂自然律動,胸部、腹部都放鬆。猶如氣功原理所謂的「以心行氣,以氣運身」。

聖嚴法師說:要動心,但不要動煩惱心。煩惱熾盛的人,念念都是妄念,不知不覺地受貪、瞋、
癡、慢、疑與我見的支配。數息、隨息、讀誦、持戒、拜懺、念佛、持咒等修行方法,都是以更單純、更清淨的一種妄念,取代混雜、散亂、狂奔的妄想與念頭,使妄念漸漸統一,成為正念,再由統一的正念而至於無念。

◇資料來源:
《隨便想想》,《黑熊能入定嗎?》,《佛陀遺教》,《禪的生活》

【當下禪:放鬆‧覺醒‧轉念】禪修主題展
⋯⋯ http://www.ddc.com.tw/event/2013/04/beingpresent/index.htm


◎ 延伸閱讀:【直心】——念念不離禪悅

佛教的智慧與慈悲,根源於離欲與無為。多欲,是生死苦惱的主因;少欲,是知足與精進的先決條件。捨離五欲,並非放棄見聞覺知的本能,而是不染萬境,心無所著,定慧圓明。

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,自淨其意,是諸佛教。」這是著名的〈七佛通誡偈〉,斷惡修善是三世諸佛共同的教學綱領,聞思修證的關鍵則是:三業清淨,六根清淨。所以,八萬四千法門即是為了「自淨其意」所開設的無量方便。

修行,是平息自己內心的衝突、矛盾、對立,不是向外征服,因為魔障與魔境都不在心外。如果我們的心識曾有幾分鐘的統一,便能體會相似的無念——禪悅的自由與幸福。尚未入門的人,往往自以為很穩定,事實上是看不見思緒與雜念,而安於烏壓壓的一片。開始練習方法之後,會發現妄念層出不窮;當成串成串的妄念,能清清楚楚地覺察到,表示禪修者的心行已逐漸與戒定慧相應。

為了引導初學者向內觀照,聖嚴法師曾經訓練禪眾:在五分鐘之內什麼都不想,也不用方法,專心數自己的妄念,任由它生滅,只是單純地記下次數。先學會如實觀察自己,不再以妄念引生更多的妄念,就能進一步修習:以心制根、以心制心的禪觀,以及即定即慧、動靜不二的大乘禪法。

身、心、世界的活動,並不妨礙我們鍊心。般若,是沒有自我中心的生命態度。《六祖壇經》所傳授的「一行三昧」,即指任何時間、任何地點、任何狀況下,以「常行直心」為準則,遠離一切顛倒夢想,故也稱為「隨自意三昧」。

◇資料來源:《放鬆禪》,《佛法真義》,《禪鑰》,《聖嚴法師教話頭禪》

→看完整內容:http://www.ddc.com.tw/reading/2013/issue/20130509.htm
更多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陳常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